Language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12-26

BOB半岛中国中部能源基地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BOB半岛  这是5月30日拍摄的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天宇 摄   新华社太原6月14日电(记者梁晓飞、李子怡、牛少杰)中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近年来,中部能源基地在提升能源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推广低碳运输等,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产业体系。   一块煤炭的低碳变身   “钠离子混合电容器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寿命且能量密度可观等特点,未来可替代铅酸电池,在大规模储能领域更具发展潜力。”在6月13日于山西省阳泉市举办的第三届钠离子电池产业链与标准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说。   论坛主办单位之一的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曾是一家老牌煤炭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无烟煤恰好是钠离子电池碳基负极材料的上佳原料,双方合作很快开展起来。   如今,该集团已通过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成为全球首批钠离子电池电动二轮车商业化应用企业。近日,其生产的钠离子电池工商业储能柜刚刚下线。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部省份积极推动传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煤炭从燃料向原料、材料、终端产品转变,成为中部能源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工作人员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发展公司的捻线车间对上纱架空锭位进行小丝更换(3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河南省平顶山市产业结构曾长期偏煤偏重。经过多年产业优化升级,这座中原煤城初步完成从“一煤独大”到“一主多极”增长的转换。   走进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尼龙产品展厅,除了琳琅满目的各种化工原料,还有飞机轮胎、神舟飞船部件,以及时尚靓丽的运动服装等。   “平顶山市绝大多数煤炭产能来自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去年集团煤炭产量只有三成用作燃料,其余全部用作煤基化工原料。”集团科技创新管理部总监范新川说,一块黑乎乎的原煤在这里被“吃干榨净”。   以煤基化工为支撑,平顶山市政府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携手打造“中国尼龙城”,大力打造尼龙化纤纺织、工程塑料两大产业集群,推动煤化工、盐化工、尼龙化工协同发展。   一度电里的绿色含量   一片4.96万亩的采煤沉陷区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被所覆盖,大大小小的山梁上横亘着一排排的光伏板,它们不断将绿色能源送入电网体系。   但在2015年之前,这里却是黄沙漫天的撂荒地,植被覆盖率仅有10%左右。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座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时间、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当地因地制宜,在沉陷区上建起了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   “基地于2015年9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30日全部并网发电,一期装机100万千瓦。”大同市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志伟说,运行近8年来,基地的光伏组件不断升级迭代,已累计发电124亿千瓦时。   这是5月30日在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拍摄的光伏板。新华社记者 刘力航 摄   大同市能源局数据显示,去年大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875.44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52%。今年以来,一项总装机600万千瓦的采煤沉陷区风光新能源基地正在抓紧建设,“绿电”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算力和大数据产业竞争的最终基点是能源,包括新能源。”中联数据集团副总裁马超说,他们5年前就决定将中国目前单体最大的数据中心园区集群之一——中联绿色云谷产业基地,建设在距离北京较近的大同。去年算力中心用电量10.6亿度,今年预计超过20亿度。   从“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转变,大同市积极推动数据中心、算力、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凭借冷凉的气候、充足的能源供给、较高的绿电占比,大同市吸引了秦淮大数据、中联数据等一批头部企业集聚,去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100亿元。   一辆重卡的减排之路   5月底,一队氢燃料电池重卡安全抵达天津港货场,卸货后再从天津港装载货物运回山西。山西鹏飞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郑鹏说,从山西省孝义市往返天津港,发运里程1500余公里,沿途使用三个加氢站补能,这是氢能重卡首次在中远距离实现纯商业运营。   中部地区是重卡运输的重要通道,仅在山西就有数十万辆重卡汽车行驶在公路上,一场绿色运输革命正在中部地区悄然发生。   6月9日,一辆电动重卡驶入河北省沧州市境内的石黄高速黄骅服务区换电站准备更换电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6月初,山西忻州至河北黄骅港开通换电重卡运输干线。这条交通干线长550公里,途经石黄、沧榆等高速公路,沿途服务区设置了11座换电站,为电动重卡搭建起一条绿色运输通道。   在湖南株洲,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去年建成了中国首条电气化公路示范线,为重载公路货物提供新选择;在山西晋中,一辆辆甲醇重卡奔向全国,绘制出甲醇经济产业蓝图。   正在建设从山东省日照港至山西省侯马市充换电通道的山西绿电通物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庄见华算了一笔账,进行电动替代后,物流成本下降20%到30%,从侯马到日照一个来回每吨货能节约50元成本。“侯马市周边每年的运力能达到1000万吨,节约的物流成本相当可观。”
12-26

BOB半岛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纺织服装业向高端化转型

BOB半岛塔吊林立,机械轰鸣,车辆穿梭……最近,江苏维尤纳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芳香腈新材料技改转型升级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据江苏维尤纳特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孙连忠介绍,该项目中的聚芳醚腈作为最新特种工程材料,是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之一,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填补国内相关新材料行业的空白。 纺织服装产业是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的优势产业。当地现已形成纺纱、织布、印染等“一条龙”完整产业链。今年以来,该开发区以项目为牵引,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大力实施“智改、数转、网联”行动,深入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升级、更新迭代。 纺织离不开印染,印染又是典型的水资源依赖性产业。如何集约利用水资源,关乎行业发展质量。 伴随着一根根纱线流动、一台台印染机运转,新质生产力正为纺织这一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走进江苏斯尔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排排机器高速运行、千万支细纱飞速缠绕,全自动卷绕机正在高速运转。该公司生产部负责人朱延伟说:“目前我们建立智能化工厂,实现数字化高效节能绿色生产。对比以前传统生产方式,效率提升了20%。” 产业无分新老,只有质量高低。据了解,江苏新沂经济开发区以打造新材料产业为着力点,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机遇,先后引进新凤鸣江苏新拓新材有限公司、明新梅诺卡(江苏)新材料有限公司、晓星碳材料(江苏)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纺织产业迎来向高端化转型的新一轮发展机遇。该开发区还专门成立了高端纺织产业园,并相继建成超仿棉纤维及配套产业园、国家水性超纤产业基地、晓星碳纤维产业基地等区块,推动纺织产业主要原料逐步由以传统化学纤维为主转向以新型纺织材料为主。
12-26

BOB半岛未来产业“点亮”老能源基地活力之光

BOB半岛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催生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生物技术等新的产业方向。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山西省近年来高度重视未来产业的发展,将之当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并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创新成果。   新能源优中培精 加速直道冲刺   近日,在我国重要的煤焦基地山西省吕梁市孝义,3辆满载“乌金”的第二代氢能重卡从这里出发,顺利抵达天津南疆中部货场,卸货后再从天津港装载货物返回山西,发运里程1500余公里,全程仅需三次补能。这是氢能重卡商业化运营的一次探索。   2020年以来,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山西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山西以煤为基,依托汾河东西两岸的晋中和吕梁两市,延伸产业链条,从“灰醇”“灰氢”入手,开启了“左手向醇,右手向氢”的能源变革之路。   吕梁市依托氢能产业链企业,持续深化布局“气—站—运—车—用”氢能全产业链条,建立起氢能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氢能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平台,带动氢能重卡车辆性能不断升级。“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氢燃料电池电堆静音、节能、功率增大。”氢能重卡司机郭超会说。   为了推动氢能产业链发展,吕梁市持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产业基金。吕梁市市长张广勇说,力争到2025年全市的制氢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建成加氢站50座,产业链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新能源产业在山西不断涌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不断发掘能源禀赋,延伸产业链,向“绿色”要生产力的结果。   甲醇是一种化工原料,但在晋中市,发展甲醇能源已经有40多年探索,晋中市也是国内较早进行甲醇汽车探索的地区。在不断突破甲醇能源汽车低温启动、腐蚀性等难题后,甲醇汽车被广泛应用在货物运输以及乘用等领域。   “发展甲醇能源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延伸煤炭产业链,通过技术突破让老产品焕发新动能。”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说。   在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的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甲醇重卡总装车间,工人李晋龙正在对车辆底盘进行校正。“现在甲醇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我们的生产一直是满负荷运行。”李晋龙说。   近年来,晋中市把发展甲醇经济作为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自2022年全国首条年产1万台甲醇重卡生产线投产以来,晋中市已累计推广甲醇重卡3000余辆,并销往全国各地,晋中市生产的甲醇汽车成为行业引领者。   目前,晋中市正持续扩大甲醇汽车及相关领域发展场景,力争到2025年实现年生产10万辆甲醇乘用车、年制备100万吨甲醇、建成100座以上甲醇加注站、年生产5万辆甲醇重卡、建成5个甲醇经济小镇的目标,建设“车、醇、运、站、捕”全链条的经济生态。   新材料有中育新 推进弯道超车   “折叠屏”手机之所以可以实现弯曲折叠,是因为一种特别的新材料——手撕钢。这种新材料既扛得起不停折叠的磨损,又薄如蝉翼符合手机轻薄的需求。“手撕钢”学名叫“不锈钢精密箔材”,厚度仅有0.015毫米,也就是一张报纸的七分之一,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高端设备制造行业。   过去,由于不掌握手撕钢技术,国内相关材料需求常常陷入“无米下锅”的境地。2016年,中国宝武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精密带钢公司)“手撕钢”研发团队成立。   研发团队在钢铁上下足了“绣花功”。“研发的一千多天里,我们经历了711次实验失败,攻克了452个工艺难题、175个技术难题。”太钢精密带钢公司首席箔材工艺工程师廖席说。   2018年底,研发团队成功研发出厚0.02毫米、宽600毫米的宽幅“手撕钢”;2020年又成功研发出厚0.015毫米、宽600毫米的“手撕钢”,打破了纪录,突破了“钢铁极限”。近年来,太钢精密带钢公司在“超平、超薄、超硬”领域持续深耕,在“手撕钢”的基础上不断突破技术天花板。   在新材料方面,山西聚焦前沿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推动了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山西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也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位于山西省清徐县的山西中科美锦碳材料有限公司,洁白的玉米淀粉经过搅拌、碳化、活化、纯化等一系列工序后,变成了新材料——超级电容炭,这种材料主要被应用在超级电容器领域。   超级电容器是传统电容器和充电电池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它的储能量是传统电容器的数万倍,具有功率大、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比如我们现在手机用的锂电池,充满电需要1个小时左右,但是超级电容器在1分钟以内就可以充满,而且不论严寒酷暑性能基本不打折扣。”中科美锦总经理朱庆华说。   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投身于电容炭国产化技术的攻关。他们尝试过上百种原材料,最终找到了最理想的原材料——玉米淀粉。   目前,电容炭生产已成功将产品从实验室搬进了量产工厂。超级电容器在各领域应用前景充满无限可能,已经应用于轨道交通、城市公交、智能电网、消费电子等重要领域和环节,电容炭也将迎来广阔的市场。   新装备新中求变 助力换道领跑   走进山西潞安化工机械集团的生产车间,可以看到一个身高约30米、体重500多吨、腰围5米左右、名叫“晋华炉3.0”的大气化炉。它能将煤炭“变成”气体,从而让黑色的煤炭变成清澈的汽油、甲醇、氢等清洁能源产物,实现煤炭的清洁化利用。   潞安化工机械集团晋华炉设计负责人贾雷说,这个大家伙不挑食,高灰分、高灰熔点、高硫的煤它都能消化,解决了煤气化产业一直以来的痛难点,并且能将燃烧反应产生的蒸汽进行回收再利用,十分高效而节能。   中国煤化工市场曾长期被国外煤气化技术和装置占据。2001年起,潞安化工机械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并于2006年研发了第一代晋华炉。2011年“晋华炉2.0”投产使用,相比第一代,检修成本大幅降低,装置运行更加稳定,煤种适应性也更广泛。后来又将气化反应后的余热利用起来,于是“晋华炉3.0”应运而生。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山西省近些年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形成了从原材料、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车辆及工程车制造到检修以及运营维保完整体系,占领了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高地,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位于内蒙古霍林郭勒的南露天煤矿,干净明亮的远程驾驶室内,6块高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煤矿开采场景,采掘司机王永胜缓缓推动手柄,数公里外的一台大型挖掘机挖煤、装车,半分钟就能完成一次采掘循环。   这台挖掘机一铲斗的容量相当于一节多火车车厢的容量,高度相当于8层楼高,体量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总重量近2000吨。这台“巨无霸”是由太重集团研制。   “我们研发的5G远程操作大型矿用挖掘机,实现完全的无人操作,制造出拥有‘智慧大脑’和‘强健体魄’的电铲机器人,推动我国‘智慧矿山’的建设。”太重集团智能采矿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化所所长岳海峰说。   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智能化还促进了重型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其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在山西,这种智能化变革正在焦化、钢铁、铸造等传统行业上演。(记者 张磊)
12-25

BOB半岛智改数转新“锂”程——看宜春经开区锂电新能源产业如何攀登价值链上游

BOB半岛  打造国内首个锂电储能5G数字化工厂;建成全省面积最大的单体5G智慧工厂;下线国内首台基于CTC技术的可量产滑板底盘;搭建全市首个省级锂电新能源产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新”,正成为宜春经开区锂电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作为国家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省新型工业化锂电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宜春经开区围绕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加快引导锂电新能源产业与数字化前沿技术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登。   向“智”发力   设定参数、按下启动键,自动化设备开始有序进行配料、研磨、干燥、烧结、粉碎包装等,各环节由计算机精准控制,所需物料均通过厂房之间的自动化管道传送。   这是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首条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线的“智慧”生产场景。9月,升华新材料年产15万吨新型高压实磷酸铁锂及配套主材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全面开启数字化转型之路。   “整条产线实现了从配料、研磨、干燥、烧结到粉碎包装全智能化生产,6条生产线将节省人工上百人。”升华新材料项目总监李淳介绍,目前项目二期厂房正在建设当中,建成后将形成年产1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能力。 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宜春经开区有着良好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基础,涵盖碳酸锂、磷酸铁锂、正负极材料、隔膜、储能系统、消费电池、储能电池、动力电池等领域。“不少企业在建厂之初就具备较高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在这场‘智改数转’浪潮中,企业以数字化迭代升级为动能,持续推动技术与产品创新。”宜春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况玲说。   2023年3月,宜春经开区入选江西省第一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地区。宜春经开区从入企诊断、数字化改造、打造示范标杆、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多维度入手,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已完成园区140余家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诊断,一批企业已明确改造路径,部分企业已完成改造、实现降本增效。   据了解,宜春经开区已组织宜春时代、宜春国轩、金辉锂业等9家行业链主企业、龙头企业申报江西省“数字领航企业”,推荐申报数量全市第一。此外,积极创建省级“小灯塔”“数智工厂”,将艾特磁材、科陆储能、六和电子等企业纳入培育库。   “我们将加快打造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样板,以点带面推动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以龙头带动产业链企业整体转型升级,力争今年实现锂电新能源产业及关联产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实现创建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发展目标。”况玲说。   向“高”攀登   一只只机械臂旋转作业,一条条传送带不断把产品输送到指定地点,一个个关键数据实时展现在大屏幕上……在科陆储能建成的国内首个锂电储能5G数字化工厂,“工业大脑”已实现“一键生产”。   “这是数字化改造带来的变化。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为企业提升了20%的订单交付率和27%的产品合格率。”在企业负责人王相谦看来,相较于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探索数字化、拥抱现代化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如今在宜春经开区,越来越多的“数字车间”实现了生产流程“再造”,现代化高端生产场景不断涌现,产业能级不断攀升。   在六和电子(江西)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年产1亿只新能源薄膜电容器及电子级薄膜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新投产的数字化生产线帮助企业实现运营成本下降30%,生产效率提高5倍以上。”企业财务总监苏强介绍,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0亿元。   去年以来,六和电子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对生产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从加工、组装,到传输、仓储等环节,均加装了智能管控终端设备。“结合云端系统,可以对生产制造全流程数据进行精准采集、快速传输和实时反馈。”企业信息课经理游宇昆介绍。    六和电子(江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不少制造企业还依托智能化探索定制化、柔性化生产模式,更好满足产品迭代加速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专业从事高端叠片式动力电池研发、制造与销售的江西厚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员。在全球新能源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这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出货量逆势增长60%。   “我们研发的新型超低温高倍率锂电池,可在40℃的环境下高倍率放电,放电容量超90%,比市面上同类产品低温性能高50%以上,循环寿命高30%以上。”公司技术总监胡立平认为,持续优化的数字化生产技术和系统,极大提升了生产研发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融合数字化技术后,生产线更‘聪明’,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反馈及时调整,从而让企业在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   向“新”图强   走进中国电信(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宜春分院,数字转型展厅中心展示着一张宜春市锂电新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图,呈现了从锂矿采选、碳酸锂生产,到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电池制造等产业链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思路。   “我们以本地产业链为依托,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服务,包括数据采集、产品质检、仓储系统、能耗管理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开发,实现企业数据的互联互通,为企业经营决策和数字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中国电信宜春经开区分局副局长黄奉说。 中国电信(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宜春分院   随着江西锂电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宜春市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中国电信(江西)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省级数转中心先后落户,宜春经开区数字化转型步伐逐步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配套企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加速涌现,产业集群优势逐步显现。   锂电新能源产业项目接连“上新”。由宜春力元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3GWh储能系统集成产业化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国轩电池二期项目建设正紧锣密鼓推进,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Gwh、产值约160亿元的锂电池及电池包生产基地;江西远东电池2024年在技术上实现全面突破,18650系列和21700系列电芯容量大幅提升,在-20℃至60℃范围内实现稳定放电……   锂电新能源产业生态圈加速形成。升华新材料获得宁德时代磷酸铁锂长期协议订单,全年工业产值将达40多亿元;鹿文科技储能电池预制仓订单已排到明年年底,工厂正在满负荷生产……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跟跑,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宜春经开区锂电新能源产业的跃升,不仅体现在量的增长,更在于质的提升。   链主企业示范引领、以链促群;配套企业乘“云”而上、全力跟跑,乘产业转型、能级跃升之势而上,宜春经开区以未来视野谋局产业路径,推进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   “我们将立定产业赛道,加速奔跑、抢占身位,把发展之‘势’转化为竞争之‘能’,不断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宜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解鸳说。(聂妍婧)
12-25

BOB半岛“由黑变白”:科技赋能助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BOB半岛  新华社银川4月25日电 题:“由黑变白”:科技赋能助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新华社记者刘海、王雪飞   走进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泰和新材宁东产业园,展厅里陈列着以氨纶为材料制成的瑜伽服、游泳衣、婴儿纸尿裤等产品。 这是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氨纶生产车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氨纶是具有优异弹性的合成纤维,其高伸长、高回弹的特性可显著改善织物性能。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种白如凝脂、拉伸力强的纺织材料,其原料竟源于黑色的煤炭。     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已探明煤炭资源量超过340亿吨,居全国第八位。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中国重要的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也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在科技赋能下,现代煤化工技术拥有了神奇的“魔力”,能把煤炭通过液化、提取、硝化、氧化、还原、提纯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加工过程,变成氨纶、对位芳纶等化纤材料的重要原料来源,实现了“由黑变白”的华丽变身。   泰和新材氨纶事业部生产管理部经理张国军说,企业选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因为这里区域能源优势明显,有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生产氨纶约95%的原料都可以在宁东找到。 这是宁夏宁东泰和新材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内在进行自动化分拣包装(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走进公司纺丝车间,高速运转的卷绕机将细如发丝的氨纶丝飞快缠绕在纸筒上。穿梭于生产线之间的自动落筒机根据设置好的程序相继完成识别满卷、自动落筒、更换新筒、自动包装等流程。机器运转繁忙,现场几乎看不到工人。   车间主任李喜乐介绍,受益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人力成本大大降低,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我们的目标是每年为下游企业生产3万吨氨纶丝。”李喜乐说。   近年来,企业重点打造集差别化氨纶、高性能芳纶及其上下游产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煤化工向新材料产业深度转化、融合发展。   “我们在传统纺织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氨纶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宽,科技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助力。”张国军说。   除了氨纶,企业的主打产品还包括芳纶,这是一种同样以煤炭为原料的高性能纤维,以其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本质阻燃等优异特性,在汽车工业、轨道交通、信息技术、安全防护等领域广泛应用。   从“一块煤”到“一根丝”,一条高性能纤维新材料产业链在延伸。泰和新材的故事只是科技赋能助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多家企业将煤炭作为化工原料,通过研发新技术,发展以煤制油、煤基烯烃等为代表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产出甲醇、烯烃等初级产品,高端纺织及化纤制品等精细化工产品,促进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 这是泰和新材宁东产业园园区一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以煤制油为例,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公司联合20余家单位协同攻关的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煤制油过程中37项关键技术,自2016年投产运行以来,年转化煤炭2400万吨,占宁夏煤炭年产量四分之一,吨煤转化成油的价值提升7倍,推动了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   如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800万吨以上,形成中国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基烯烃生产基地,构建了煤化工与煤炭开采、电力、石化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12-25

BOB半岛山东济南:高新东区新天激光医疗科技产研基地项目开工

BOB半岛  日前, 位于 山东济南 高新东区生命科学城的新天激光医疗科技产研基地项目开工。据了解,该项目占地 4公顷,预计投资10亿元,将重点聚焦激光智能医疗器械制造、医美体验中心建设,打造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高科技绿色产业园。      济南新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4年,是一家集激光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涉及激光切割机、激光打标机、激光焊接机、激光清洗机等多种产品,技术实力达到国内先进。该企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评济南市绿色工厂、中国激光切割机十大品牌、济南市民营企业成长潜力50强企业、山东省技术创新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与资质。   “过去20年,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这个领域技术成熟,竞争比较充分,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寻求新的技术突破口和利润增长点。”新天科技生产中心总经理刘风海介绍,近几年,该公司积极打造“智能激光装备产业链”,推动产品在工业、化工、航空、医美等领域实现应用。通过市场调研,该公司发现,激光技术虽然在医美领域应用广泛,但国产激光医疗设备厂商由于起步较晚、技术壁垒突破慢,目前市占率较低,中高端设备市场大有可为。   在济南高新东区,生物医药产业和智能装备产业竞相发展,此次开工的新天激光医疗科技产研基地项目正是两大重点产业的跨界融合。济南高新区生命科学城发展中心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新天激光医疗科技产研基地项目开工是企业成长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济南高新区生物医药与智能装备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全新突破,这完善了产业链条架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下一步,生命科学城园区将依托中国科学院电磁所、理化所等高能级大院大所集聚优势,搭建全产业链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区域内生物医药产业板块、高端智能装备板块、中国科学院科创板块资源联动,打造协同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新高地。
12-25

BOB半岛一桥飞架深中 跨海弹指间 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纪事

BOB半岛  七年磨一剑,万名建设者逐梦世界奇迹。6月30日,又一备受瞩目的超级工程宣告建成通车!   浩瀚辽阔的海面之上,白天,金色的阳光中,由水上潜入水下的深中通道穿云破浪,如潜龙出海,这雄伟的“交通脊梁”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驶入快车道,这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昂扬、奋进;夜晚,皎洁的月色里,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长虹卧波,又如一根充满韧劲的扁担,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让珠三角一头挑起粤东,一头挑起粤西,基础设施瞄准解决制约城乡发展痛点难题,这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均等、温厚。   一桥飞架深中,“零丁洋”不再“零丁”。从卫星视角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加速融合,珠江两岸蓄势腾飞!   七年磨一剑 筑梦“世界之最”   “零丁洋里叹零丁”。700多年前,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在这里望洋兴叹。如今,来自大江南北的一万多名建设者“七年磨一剑”,在伶仃洋上架天路、筑长城、造双岛,一个接一个基建“奇迹”,让“叹零丁”变“跨巨变”。   深中通道是环珠江口“A”字型交通主骨架最关键的一“横”,集“桥、岛、隧、水下枢纽互通”于一体,是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2024年6月27日拍摄的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这是世界最长、最宽的海底钢壳一混凝土沉管隧道,长5035米,双向八车道。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在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径离岸海中悬索桥等领域,深中通道创造了十多项世界纪录。深中通道充分发挥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形成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方法”等10项世界领先技术。自建设以来,深中通道获得发明专利200余项、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并屡获国际赞誉:2024年4月,深中大桥荣获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荣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   “广东将以新质生产力提升路网通达能力及服务效能,推动深中通道沿线及周边区域高速路网进一步完善通畅,为大湾区发展提供高效安全的‘硬联通’支撑。”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飞鸣说,深中通道拥有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前沿技术,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生动写照,其建成通车将彻底改变珠江口整体路网格局,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深中通道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深中大桥为满足通航需求,采用了主跨1666米的世界最大跨全离岸海中悬索桥方案,桥面高达91米,又处在珠江口开阔水域、强台风频发区,抗风问题突出。   “面对技术挑战,我们组织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采用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方式,开展了3年多的平行研究,研发出了新型组合气动控制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大幅提升大跨径整体钢箱梁悬索桥抗风性能。”广东交通集团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说,项目将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的临界颤振风速,从世界公认的70米/秒,提升到88米/秒,一举打破了国外权威论断。   缆索是悬索桥受力的关键构件之一,面对高温、高湿、高盐的恶劣环境,如何保障耐久性?为让悬索桥“生命线”更强劲、更耐久,深中通道项目建设者围绕制约悬索桥主缆耐久性的核心关键技术,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6毫米—2060兆帕锌铝多元合金镀层钢丝索股,其耐腐蚀性能达到此前热镀锌铝合金钢丝的2倍。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总用钢量是国家体育场“鸟巢”用钢量的3倍。其中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长约5公里,分为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标准管节长165米,立起来就是一幢55层的大楼。   最终接头的对接就像“海底穿针”,误差要控制在“毫米级”。为了实现这一高难度目标,建设者们历经2年技术论证、1年联合设计,在世界范围内首创了沉管整体预制水下推出式最终接头新工艺。   “通过基于北斗测量的控制系统,我们实现了15个管节的‘毫米级’平面安装精度。”宋神友说,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在设计理论、制造工艺、新型材料、大型装备和最终接头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始创新,有力推动了我国沉管隧道技术进步,丰富了世界跨海沉管隧道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   “黄金内湾”提升含金量 大湾区加速一体化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提升一体化水平,把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作为突破口,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对接融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试点,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2024年6月19日,在中山翠亨新区大尖峰顶拍摄的即将通车的深中通道夜景。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作为连通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东交通集团董事长邓小华说,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新的“交通脊梁”和“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自构思设计阶段,便肩负着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更好连接、融合的重要使命。随着这一通道的通车在即,珠江口“黄金内湾”的“含金量”将得到极大提升,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带来深刻影响。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深圳、中山之间的车程由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两地携手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   “记得小时候我父母带我去中山温泉,从香港出发一个小时到澳门,再转车到珠海特区,再过关转到中山,从香港到中山要走接近一天时间,现在我带孩子去中山不到一小时就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说,“粤港澳大湾区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习惯。”   深圳、中山隔珠江口相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深圳和中山上演着“双城记”故事,两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成立于2006年的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LED、半导体、电容器等行业智能制造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由于业务拓展,公司从领导到员工,每周都要往返深圳、中山多次。   “即将开通的深中通道,对我们来说就是黄金大道,以前,从深圳市南山区的研发中心到中山的工厂,要两个多小时,深中通道开通后,车程将缩短至30分钟以内。”公司总裁办主任袁茉莉介绍,2017年以来,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销售额从每年五六亿元攀升到十几亿,为拓展产业空间,公司在中山市建设了近百亩的工厂。未来会形成总部在深圳宝安中心区,研发中心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生产基地在中山翠亨新区“三点一线”的布局。   深圳市委书记孟凡利说,发挥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的关键作用,深圳将推出更多便利两地市民出行往来的新举措,进一步畅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协同推进产业创新合作,结合深中两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携手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营商环境、文化旅游、民生事业、社会治理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营造“跨市无感”的生产生活环境……深圳正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中山深中经济合作区,一幢幢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比亚迪中山工厂二期加快建设、诚亿平板显示器件项目顺利封顶。凭借着区位和空间优势,以及较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已招引优质企业71家。深圳牵手中山,合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共同培育电子信息、健康医药、新能源等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20分钟车程,缩短的不仅仅是深圳和中山的地理距离。“深中通道实现了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让隔江相望的深圳和中山握手紧密连在一起,开启了深中一体化、同城化发展的新里程。”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说,中山将坚决落实好省委部署的珠江口东西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更加主动地推进深中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六个一体化”。   “深中通道也是中山走向世界、世界走进中山的黄金大道,中山将抢抓深中通道这一历史性机遇,将区位优势转化成高质量发展胜势,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作出中山积极贡献。”郭文海说。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500公里,快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将与虎门大桥、南沙大桥、广深高速、广珠东线、广珠西线等通道一起,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串珠成链,构建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新格局,进一步推动珠江两岸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   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市南沙区位于其地理几何中心。通过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南沙将实现直接接驳深中通道,与深圳、中山在伶仃洋上“牵手”。预计年内建成通车后,南沙前往深圳的车程将缩短至20分钟以内,前往中山城区的车程将缩短到15分钟以内。   “深中通道建成通车,进一步便捷了南沙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助力南沙建设‘融通全球、联通港澳、直通湾区’的综合交通立体体系,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战略支点。”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说,深中通道通车,也为南沙更好融入“黄金内湾”带来机遇,推动南沙加快生物谷、数字谷、健康谷与万顷沙南部片区规划与产业导入,承接东西两岸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广深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动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建设。   “面向世界开放是南沙的重要使命和独特气质,深中通道通车将进一步提升南沙内联外通开放能级,助力南沙加快建成大湾区的能量核心和新增长极,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 刘炜说。   深圳与珠海分处珠江入海口的东西两端,深中通道通车后,珠海东部与深圳西部之间的车程将从2小时缩短到1小时,深圳和珠海将进入“一小时生活圈”,深圳与珠海城市间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创新创业支撑得到极大提升,深圳、珠海两大经济特区将迎来史诗般握手,两地之间的要素流动将更加通畅。   珠海市委书记陈勇5月曾带队赴深圳考察学习,他表示,珠海将与深圳加强全方位合作,携手抓好横琴、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港深、澳珠协同发展,积极谋划深珠通道建设和空港、海港深度对接,强化产业科技合作,共促创新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大局。   “珠海将自觉承担起珠西战略启动点的核心重任,在牵引珠西、粤西地区发展担起‘头雁’责任,激活‘雁阵效应’,在带动珠江西岸片区加快发展中发挥核心和主导作用。”陈勇说。   “短板”变“潜力板” 珠三角带动粤东粤西蓄势腾飞   当前,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正瞄准制约城乡区域发展的难点痛点,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进一步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增强珠三角对全省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深中通道开通,连接的不仅仅是深圳与中山两地,更是珠江口东西两岸经济命脉的强势激活,将改写阳江、茂名、湛江等粤西地域与深圳的时空联系。此外,粤西是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贸港三大国家战略交汇的中心,深中通道也将催化几大城市群融合共生的新篇章。   2023年7月23日拍摄的深中通道建设现场。(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供图)   “以前深圳到粤西,要走虎门大桥或者南沙大桥,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让许多游客望而却步。”深圳新景界创景国际旅行社的总经理助理黄楚平,作为资深旅游从业人员早已嗅到深中通道通车后为旅游行业带来的“超级流量”。   黄楚平介绍,从去年开始,他和团队小伙伴们就谋划深中通道开通之后的旅游产品,不止于深中双城,更深入到佛山、江门、珠海、阳江,挖掘隐藏在深巷中的美味,探访被岁月雕琢的古迹,体验美丽乡村的宁静。“深中通道开通在即,10多条粤西纵深旅游的线路已经推出,而且获客很不错。” 黄楚平说。   当前,大湾区要提升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和对外竞争力,缩小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差距,是无法绕开的一步。在大湾区深中通道构筑起均衡协调、面向未来的高速交通网络,将重构珠江口两岸产业协同格局。   高速发展40多年,深圳完成了“深圳加工—深圳制造—深圳创造”的产业跨越升级之旅,逐步成长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但高速发展的另一面,深圳也面临着土地空间有限的瓶颈。   “装备制造企业有些环节不适合上楼,只能找土地资源空间充足的地方”,深圳市志奋领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唐善斌考察江门后表示,“江门建设‘一楼工厂’很有优势”。深圳市利和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林宜潘说:“我们研发总部在深圳,生产在江门,非常便捷,这是一种共享共赢的模式”。   作为中国侨都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市也伴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通道,迎来了“大桥经济”窗口期、黄金期。   江门市委书记陈岸明表示,江门将乘势而为,落实好大湾区规划纲要,抓住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通车重大机遇,发挥区位、产业、土地、水源、能源比较优势,加快与深圳、香港共建现代产业合作区,建设港澳居民、华侨华人发展新平台,加快发展农业食品、先进材料、电子信息等六大千亿产业,为广东高质量发展贡献江门力量。   深中通道所带来的交通便捷性以及江门独特的文旅资源禀赋,也吸引了深江两地旅行社的关注。江门市旅游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文飞说:“新会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古兜温泉度假区都是省内知名景区。我们前期已经和深圳、香港的旅行社对接,计划推出深江两地游、江门深度游等线路,吸引更多深圳、港澳的游客来江门旅游。”   赤坎华侨古镇旅游度假区副总裁乔建伟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后,江门到深圳的车程将大大缩减,结合已落地的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江门将进一步成为大湾区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门户,推动大湾区文化交流,为文旅品牌的建设和推广创造更多机遇。   一桥飞架深中,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在缩短,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加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在新的征程上,广东坚定信心、踔厉奋发,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奋力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记者陈凯星 肖思思 田建川 参与采写:毛思倩 王丰 周颖 王浩明)
12-25

BOB半岛瞭望 | “1元钱”打火机点亮全球

BOB半岛  如今的邵东,年产打火机超百亿只,年产值高达150亿元,远销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全球七成市场份额,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但1元钱打火机还是只卖1元,而且依旧赚钱。”   技术迭代、产业集聚、双手发力,创造了“不涨价”的制造业奇迹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两小时采访中,付再华接了不下10通电话,从招聘到销售,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工作。这份打火机事业,由付再华和爱人姚喊云在邵东开启,至今已坚持20余年。   打火机曾是“流浪产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从欧洲、日韩,转移至我国浙江、广东等地,那时付再华夫妇到广东购进了一批打火机和零配件,拆了装、装了拆,在自家开起了邵东第一家打火机作坊。   雇工人、招学徒、钻研技术……从付再华创办的顺发工业有限公司开始,打火机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邵东这座不靠海、不沿边的湘中小城生长起来,走向全球。   机器换人持续压成本   如今的邵东,年产打火机超百亿只,年产值150亿元,远销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一次性打火机占据全球七成份额。多年来唯一不变的,是一次性打火机1元钱的价格,其背后,离不开技术革新带来的成本压缩。   上世纪90年代,付再华开办的手工作坊里,都是工人计件组装打火机。“有一年大年初一,我们上午拜年,下午就面对面坐着压打火机砂轮,初八上班后,工人过来可以直接组装。”回想起当年,付再华印象深刻。   这种生产模式严重依赖当时低廉的人工成本。随着邵东打火机订单增长、劳动力成本上升,作坊式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009年,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模具研发中心产品设计工程师阳志勇到来,带领公司走上自动化生产新路。阳志勇介绍,“机器换人”显著降低了公司生产的人力成本。打火机生产流程包含12道工序,改造前每只打火机人力成本为1角钱,占40%;自动化改造后,每只打火机人力成本大幅缩减至1分5厘。   2009年生产100万只打火机需1000人,“现在组装环节5个人一天可以做8万只,效率提高6~7倍。”阳志勇说。   邵东打火机产业持续推进“机器换人”,注塑机、焊接机换了三代,充气机换了五代,通过不断的“小步快跑”,目前人均效率提升了30倍。   “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但1元钱打火机还是只卖1元,而且依旧赚钱。”阳志勇说。   抱团发展集聚产业链   邵东最初引进打火机产业时,产业发展无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2002年,邵东市打火机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坚决遏制恶性竞争,积极倡导行业内团结协作。   “通过发布行业指导价格、整合行业资源等措施,协会引导企业避免价格战,确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邵东市副市长、打火机产业链链长欧阳震说,协会还设有新品数据库,详细收录多种样式打火机,企业在新品开发打样阶段需将产品提交至数据库备案,对相似的产品协会予以退回。   为解决打火机的危化品运输难题,协会出资成立邵东市集达汽车危货运输有限公司,企业入股购置运输车辆,统一配柜、统一运输,保障企业产品准确、及时、安全到达目的地。   在打火机行业协会的有力保障和理念引导下,邵东的打火机企业也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再由多元至领军的深刻变革。   2009年,面对日益激烈的内外部市场竞争,邵东10家打火机企业和4家配套企业组成湖南东亿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研发、注塑、组装、销售等各环节,将原本分散的小企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实现了从“小散”到“集聚”的转变。   在实践中,公司内部决策曾难以统一。2013年,股东们将股份全部转给东亿电气董事长陈书奇,东亿电气,从此没有了内部羁绊,竞争力更强。   小小打火机点亮全球,也与邵东集群化的发展道路紧密相连。   目前,邵东打火机企业总数达114家,其中生产厂商27家,剩余的87家均为相关配套企业。欧阳震介绍:“这些企业能够本土化生产200多种零配件,掌握14项关键加工工艺,除塑料粒子和危险化工气体外,全部实现本地供应,且配套企业均在方圆30分钟车程内。”   记者在当地新编制的打火机产业地图上看到,有10个乡镇(街道)在打火机产业链上扮演着不同产业配套环节的重要角色,成功构建了半径20公里内,涵盖国际市场高端机、内销机、设计研发、包装印刷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   邵东炽兴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勇告诉记者,他从2006年开始给打火机厂家提供配套,现为十余家企业定制生产打火机防风罩。   既有“一枝独秀”的龙头企业,也有“百花齐放”的配套企业,加之行业协会的协调与推动,邵东打火机产业形成了集群发展的协同合力。   “两只手”助力,推动供给侧改革   东亿电气外贸业务部经理王朝辉外贸专业毕业后进入东亿电气,她回忆,公司2005年开始从事外贸出口,第一单客户来自马达加斯加,在B2B网站上直接成交,后来慢慢开始参加国内外展会。“2006年刚参加广交会的时候我们在四楼角落的一个小展位,现在已经发展到二楼主展厅的品牌展位了,产品出口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朝辉说。   经过数十年发展,邵东打火机走向全球的步伐越来越大。长沙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邵东市打火机出口额达37.4亿元,占同期全国打火机出口总量50.8%,这得益于邵东在供给侧持续发力。   一方面,通过政府之手推动技术研发。2017年,邵东市政府投资2亿元成立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政府控股70%、技术团队占股30%,为邵东打火机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研究院围绕打火机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至今已研制新设备、新产品30余台(套),授权各类知识产权276件,其中发明专利47件,形成5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单常清说。   阳志勇说,得益于研究院的打火机气量自适应调节及火焰智能检测技术,东亿电气成功解决了焰苗高度不稳定的难题。   “现在我们拥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共有研发人员1000余人,每年投入研发费用2亿元,科研成果累计3000余项,年产品创新率达38%。”欧阳震说。   另一方面,通过市场之手,敏锐捕捉市场变化,以外观创新、功能丰富等具备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为第二增长点,推动新品研发、优化产品结构、树立品牌形象。   记者在多家企业的包装车间注意到,出口东南亚、欧洲、非洲等不同地区的产品各有不同,“欧美人手掌大,我们专门研发了不同尺寸的打火机。”王朝辉介绍,我们也结合时下热门的文艺作品、体育赛事等优化包装,让邵东打火机品牌深入人心。   目前,邵东已经形成了稳定出口1元打火机,主推2元打火机、3元打火机、5元打火机的产品格局,并不断创新新型高端点火设备,占领韩国80%的高端市场,逐渐开拓欧美高端市场,产品价值水涨船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全球客户不断增加。   欧阳震说,国际化的经营理念与品牌建设的战略部署,逐步成为邵东打火机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实力的关键举措,对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邵东打火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继续提升,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搏击风浪。(采写记者:谭剑 姚羽 刘芳洲 薛宇舸)
12-24

BOB半岛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丨留住“流浪产业”:一次聊天“擦”出150亿元“火花市场”

BOB半岛  新华社长沙12月4日电(记者姚羽)从牛马司镇起步,遍布整个湖南省邵东市,如今这里已是全球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年产量超100亿只,年产值150亿元。全球每售出10只一次性打火机,就有7只产自这里。   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点亮全球的“火花产业”,竟源自一次偶然的聊天。   打火机是名副其实的“流浪产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从欧洲、日本、韩国,一路“流浪”到我国浙江、广东等地。20世纪90年代,在邵东牛马司镇,一对夫妻听朋友说要去“排队买打火机”,惊讶之余捕捉到了打火机里隐藏的商机。夫妻俩买回一堆打火机,一个一个零件拆了装、装了拆,反反复复几十遍,终于弄懂了结构和原理。   夫妻俩租下一个不到300平方米的厂房,成立了顺发工业有限公司。产品一出,马上销售一空。“顺发”如同它生产的打火机,点燃了整个牛马司镇的创业激情。从县城到乡镇,从乡镇到农村,大大小小的打火机厂、家庭作坊,如雨后春笋般蓬蓬勃勃,“长”满了整个邵东的街巷村镇。   “打火机的风”,也吹到了邵东团山镇,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打火机的主要生产基地。“刚开始时,全靠手工操作,每天只能生产几百只,质量也参差不齐。”回忆起当年的创业情景,团山人至今历历在目。 图为当地一家打火机生产企业的员工在车间里忙碌。新华社发(张平华摄)   进入21世纪,团山镇打火机产业驶入“快车道”,一批规模化的生产企业应运而生。“那时候,我们开始从手工生产转向半自动化。”一位老打火机人回忆说,“一条生产线能顶十几个人的工作量,产能一下子就上去了。”   尝到自动化改造甜头的邵东人,开始瞄准“机器换人”,注塑机、焊接机连升三代,充气机换了五代。通过不断的“小步快跑”,现在组装环节5个人一天可以生产8万只打火机,效率比十几年前提高了六七倍。   2017年,邵东市政府投资2亿元,成立了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围绕打火机产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至今已研制新设备、新产品30余项,授权各类知识产权276件,形成5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图为当地一家企业生产的打火机。新华社发   走俏国际市场的小小打火机,背后是密集的技术支撑。邵东市副市长、打火机产业链链长欧阳震说,邵东市现有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省级创新平台,共有研发人员1000余人,每年投入研发费用2亿元,科研成果累计3000余项,年产品创新率达38%。   小小打火机“点亮”全球,也与集群化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密不可分。目前,邵东打火机企业总数达114家,相关配套企业就占了87家,是整个打火机产业链企业总数的76%。欧阳震说,这些企业能够本土化生产200多种零配件,掌握14项关键加工工艺。   在当地新编制的打火机产业图上,10个乡镇(街道)扮演着不同的配套角色,在半径20公里内,形成了国际市场高端机、内销机、设计研发、包装印刷等多个领域的产业集群。 图为当地一家打火机生产企业的员工在车间里忙碌。新华社发(张平华 摄)   打火机生意越做越大,但当地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目前,邵东市已经形成了稳定出口1元打火机,主推2元、3元、5元打火机的产品格局。而新型高端打火机,已经占了韩国高端市场的80%,并逐渐向欧美高端市场拓展。   30多年弹指一挥。回望邵东打火机产业发展历程,从牛马司镇的一家小作坊起步,到以团山镇为代表的乡镇蓬勃发展,再到如今邵东市的产业集群,一次聊天,留住了一个“流浪产业”,“擦”出了一个150亿元的“火花市场”。    邵东的“火花产业”,“火”遍了中国,“火”向了全球。
12-24

BOB半岛强信心 促发展|邢台:创新铺就“智造”路

BOB半岛工作人员输入指令,两块钢板就能自动焊接……你能想象吗?完成这项操作,只需要一台焊接机器人。 河北创力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焊接机器人在工作。通讯员 李院红 供图 1月10日,记者走进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见到了这位正在焊接作业的“能工巧匠”。事实上,它并非一个完整的“机器人”,它没有鼻子、眼睛、头、腿,只有一只机械臂,却可以实现抓取物体、搬运、安装、卸载等多样化任务,它移动速度快、焊接精度高,一台机器相当于4名熟练焊工,不仅24小时工作“不打烊”,合格率还能达99%以上。 来不及感叹,记者在车间又发现一件“稀罕物”——激光切割机,只需10秒钟,就能在钢板上画出一只镂空的凤凰,光起“刀”落,切钢板就像切豆腐一样轻松。看出记者的疑惑,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力”)研发部主管孙昊笑着说:“不管图形多复杂,哪怕是一条龙,只要你能画,它就能切出来。” 在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用激光切割机加工产品。通讯员 李院红 供图 作为一家专门研发、制造、销售自动化设备的企业,研发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体现。近年来,创力深耕激光装备、钢结构生产线装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系统,年产销1000多台自动化设备。 河北创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主管孙昊(左一)和同事讨论设计方案。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杨 摄 “我们的研发团队是跟我们企业一同成长的,甚至可以说是先有团队,再成立的企业。”孙昊告诉记者,企业的研发团队从成立之初的3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9人,占员工总数的35%以上。 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只有团队远远不够,还要加大研发投入。“国家规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我们做到占比6%至8%。”孙昊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企业销售额持续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长,研发投入也逐年增加,研发团队不断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几乎每个季度,大家都有自主创新产品。 资金有保障,团队有冲劲,企业制造“火力全开”。除了自动化机械设备,企业还组建自动化生产线。“看,这些激光切割机、组立机、龙门焊、矫正机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它们搭配在一起就可以组成一条智能钢结构生产线。”孙昊告诉记者,这是企业目前最“畅销”的一条生产线,广泛应用于建筑业,整张钢板经过5大工序,半小时就能产出一根H型钢,它可以代替钢筋混凝土,用上它,盖房就像搭积木,一天能起一层楼。 为了让自动化向智能化迈进,企业自主研发“创力云”,给每台设备安装“智慧大脑”,负责人只要打开手机,设备的工作时长、日产量等一键明了,设备“生病”也不慌,专家团队线上“问诊”,省时又省心。 近年来,邢台围绕“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发展战略,抢抓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迅猛发展的机遇,着力打造电池辊压机、激光切割机、轧辊制造、游乐设施等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下一步,邢台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记者 刘杨 刘俐验)

总部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科兴路西段606号

电话:0086-28-82091028

电子邮箱:admin@tianyihe111.cn   

版权所有:BOB半岛·综合(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服务支持 | 滇ICP备92203928号-1

BOB半岛电子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