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01-10

BOB半岛“行走”的充电桩,能否破解老旧小区汽车充电难?

BOB半岛  近年来,我国顺应汽车产业变革趋势,统筹推进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但在现实生活中,充电桩的建设速度远不及电动车增速,“僵尸桩”“废桩”以及充电桩利用率低下等问题长期存在。此外,还有充电桩布桩难、找桩难,电桩无人维护、无人管理;停车场桩少车多,充电高峰排队时间长;老旧小区安装充电设备等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充电桩供不应求确实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那不妨转换一下思路呢?从“车找桩”到“桩找车”,这样充电会不会方便得多?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社区的群众也这么想。   让充电桩“行走”起来   最近,小南社区通过率先试点“智能移动充电车”,让充电桩“行走”了起来,成功解决了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为居民带来了绿色、柔性、安全的智能充电服务。   1.扫码解锁移动充电车   2.手动移动到充电车旁并将充电枪插入车身   3.扫码选择时长计费或电量计费的充电方式   4.确认通讯开始充电   5.大约一小时后完成充电   6.拔出充电枪   7.扫码缴费   智能移动充电车便完成了完整的工作流程。   很难想象,一个多月前北京市海淀区小南庄社区的居民还在为汽车充电难的问题发愁。   小南庄社区始建于1993年,是典型的老旧小区,目前新能源汽车有50多辆。社区党委书记柳春英告诉中国之声,因小区属于高压自管用电,小区车库的电容基本饱和,供电局无法再安装充电桩,随着小区新能源汽车数量增加,可供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充电桩供不应求,导致新能源汽车充电困难。   柳春英:从2021年以后相关部门就不再在社区里新增充电桩,一个是电容已经达到了极限,另外一个我们社区是高压自管电,供电部门也没有权限在小区里再增设充电桩,这样新买新能源车的车主,导致他们没有地方充电,充电可能要去周边的一些设施去充电。   为尽快解决居民“充电难”问题,社区尝试过利用潮汐车场满足住户用电需求,但因场地和电源受限无法安装充电桩,方案没能落地。拓展场地不可行后,社区转向扩大电容方案,最终也宣告失败。柳春英坦言,社区随后发动了居民、社区骨干队伍、物业、静态交通和停车自管会等多元主体一起商量解决。   柳春英:其实难度很多,到处碰壁吧,就解决不了充电的问题。下午有个姐还问我协调充电桩的事,就是你有停车位也不一定能装充电桩。   最后,在海淀区城管委和海淀街道办事处的帮助下,确定与首钢城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推出智能移动充电车试点项目,引进了“智能移动充电车”来解决“充电难”的问题。今年10月中旬,两台外观精致的“智能移动充电车”在小区正式“上岗”,两台移动充电车均为容量46千瓦时的快速充电设备,平均1小时就能为新能源汽车完成“续航”。车头是充电电缆和接头,车尾安装有液晶显示屏,不使用时可停放在社区西门的空地,不占小区停车位。   柳春英介绍,目前使用移动充电车采用的是群内预约制,每天为2到3名车主提供充电服务。这个群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可以预约让车主的时间变得自由起来。据了解,群里可能有10多个人在。同样的物业服务好几个社区,缓解了小南庄地区的充电难的问题。   首钢城运控股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负责人常一龙介绍,小南庄社区是第一批投放“智能移动充电车”的小区,自试运营以来,解决了老旧小区充电难的痛点,得到了居民的好评。   常一龙:它是第一个是适用于老旧小区复杂场景的一款产品,好多老旧小区车位规划以及当时这个小区建设它并不是特别规则,所以我们选择了人工助力的方式,由人来操作小车。它的操作也非常简单,类似于咱们骑电动车一样,有一个车把,有一个小油门,一拧把里边有一个助力电机,就可以去驾驶小车了。除了小南庄,我们在周边的一些小区,包括鼓楼的一些胡同里都投放了一些产品。从安全方面和适配度方面看,通过人来操纵小车,目前是比较能快速地投放部署产品的这么一种方式。   常一龙表示,移动充电车能在老旧小区成功落地,也是为更多社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充电方案。他们陆续做市场调研,发现好多像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越来越高,老百姓的充电需求也越来越多。公司也是着力于做移动充电产品,固定充电桩可能是目前老百姓需求的一个主流,但是移动充电车可能针对特殊场景特殊需求,算是特别补充,尤其像小南庄社区这种老旧小区,存在一个很共性的问题,配电设施电容量有限,临时变压器没法扩容。但老百姓的充电需求还是有的,这时候移动充电车的产品,它的特性就非常符合社区的痛点。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丛虎表示,国家提倡低碳行为,倡导绿色文明,如何让更多人响应国家政策,需要配套落实一些切实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王丛虎:必须有一个配套落实的一些,让更多人安心地去购买使用电动车的措施。政府一直在提倡民呼我应,我们的社区,我们基层的街道办,包括我们的物业等这些基层的组织,真正是从民众的需求出发。这是一个典型的服务型政府的表现,也是能够办实事的一个重要表现。   常一龙透露,未来在现有设备落地的基础上,会逐渐研发减少人力成本的移动充电车。后续想尽量去减少人为的干预,减少一些人力成本。一个月来充电数据也做了统计,充电的范围从20%到80%区间,业主的充电量是比较多的。而且在投入运营这一段期间看,有一些新能源车电池也会有自己的保护,比如说90%到95%,会有一些限流,就保证电池使用寿命。   王丛虎建议,从“车找桩”到“桩找车”是数字时代智能化转型的方案,设备多跑路,民众少跑路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王丛虎:让智能化的东西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路,我们过去说电子化时代是让数据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路,那么数字化的时代就让人工智能AI的产品多跑路,让民众少跑路。我觉得未来肯定是一个大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在各地推广开来。
01-10

BOB半岛时光相册丨中车株机:打造轮轨上流动的“国家名片”

BOB半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简称中车株机) 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主要研制生产基地 几十年来 中车株机坚持创新发展 从修理蒸汽机车 到研制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 再到提供全寿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 不断打造轮轨上流动的“国家名片”   2024年7月26日拍摄的中车株机展厅内摆放的一台1936年从英国购买的机床,铸有“中英庚款”字样,它是中车株机公司从修理进口的“万国牌”蒸汽机车到研制出口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的见证。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1936年 粤汉铁路全线贯通 中车株机建厂修理进口蒸汽机车 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艰难发展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迎来新生   左图:1938年被日军轰炸而遭破坏的中车株机最早的厂房。右图:2009年8月20日拍摄的中车株机一处厂房。 随着新中国工业的建立 1958年12月28日 中车株机与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的 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 中国迈入铁路机车电气化时代   1958年12月,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下线。 1978年 中车株机全面转产电力机车 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力机车专业研制企业 “韶山系列”电力机车飞驰在神州大地 直到如今 仍有不少Z、T、K字头的 普速列车由“韶山系列”牵引 成为中国干线电力机车的经典   1980年拍摄的韶山3型电力机车。新华社发(陈小乔 摄)   1985年拍摄的韶山4型电力机车。新华社记者 王平 摄  1999年以来 中车株机依靠自主创新和开放集成 完成了一系列技术进化 实现了我国电力机车 从直流传动到交流传动 从普速到高速 从普载到重载的转变 不断推动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 为我国高速铁路与重载铁路 跻身世界前列 做出了有益探索   2001年1月1日,为支援西部电气化铁路建设而组装生产的4台SS3型电力机车在株洲下线。新华社发(邓孙军 摄)   2005年8月18日,“中华之星”列车载着旅客缓缓驶出山海关火车站。“中华之星”电动车组是我国自行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动车组,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70公里,满座能够承载700多名旅客。2003年,该电动车组创造了每小时321.5公里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新华社发(刘学忠 摄) 伴随技术革新而来的 是产品谱系不断扩大 一批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的 轨道交通产品被研制出来   2012年1月20日,一列中低速磁浮列车在株洲下线。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   2016年8月1日拍摄的中国首列完全自主化全线无接触网“超级电容”现代有轨电车驾驶室内景。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2016年10月2日拍摄的长沙磁浮快线,由中车株机设计制造。新华社记者 龙弘涛 摄   2023年12月11日拍摄的由中车株机车研发的“超级虚拟轨道列车”。“超级虚拟轨道列车”搭载了数字化智能座舱,创新采用了自动循迹技术,通过“图像识别+北斗定位”感知地面虚拟轨道,能够实现智能驾驶。新华社记者 谢奔 摄   2024年5月9日拍摄的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的抬头显示屏幕。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自1997年以来 中车株机已向51个国家和地区 销售了电力机车、地铁、动车组、工程维护车等 产品已遍布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六大洲   2016年10月3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附近,一列试运行列车在亚吉铁路上行驶。该列车牵引机车由中车株机公司为亚吉铁路量身定制,能够在高达50℃的环境下持续运行,也能够在高原低氧和沙漠高风沙环境下稳定运行。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这是2018年5月4日在土耳其安卡拉拍摄的株机-MNG公司地铁车辆调试车间。该公司由中车株机公司与土耳其MNG集团合资建立,以本地化生产开拓土耳其市场。新华社记者 秦彦洋 摄   2021年7月2日拍摄的中车株机公司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新华社记者 苏晓洲 摄   2024年1月3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轻轨列车驶入一处轻轨站。中车株机为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研制的轻轨列车1月3日投入商业运营,这是中国制造的轻轨列车首次服务墨西哥城公共交通系统。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 中车株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从修理进口的“万国牌”蒸汽机车 到研制出口高端轨道交通装备 打造了一张张轮轨上流动的“国家名片” 已成长为 轨道交通产品种类最齐全的企业之一   2021年6月16日,一列由中车株机等联合研发的高原复兴号列车在西藏山南市境内试运行。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的拉林铁路建成通车,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建成,同时复兴号实现对31个省区市全覆盖。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2023年11月26日,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开通运营。由中车株机公司、中车浦镇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型CR200J复兴号动力集中动车组,从香格里拉站首发开往昆明。丽香铁路大大缩减了丽江至香格里拉的交通时间,两地间最快1小时18分可达。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记者:刘芳洲、薛宇舸
01-10

BOB半岛CES 2025:汉王展示全球首款磁容芯片&Penstar新品牌

BOB半岛1月7日—10日,CES 2025全球消费电子展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会议中心举行。汉王科技以“共触未来”为主题,在本次CES上首次公开展示了全球首颗EMC磁容触控双模芯片——HW0888、Penstar海外电纸本品牌,以及数字签批、手写&OCR识别技术和仿翼智能飞行机器人等创新应用产品,向全球展示了智能交互的关键原创技术和全面产业布局。 据悉,基于三十年电磁技术和十五年电容技术,汉王创新性推出世界首颗EMC磁容触控双模芯片——HW0888,一颗芯片、一层传感器完美实现了EMC方案。 HW0888同时支持无源电磁笔和电容触控,具有8192级压感和多指触控功能,不仅让书写绘画线条变化更加细腻,触控操作更便捷,同时大幅节约堆叠空间和硬件成本,为产品提供了更具丰富体验和价值的方案。 根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电子纸平板销量为786.0万台,同比增长33.7%。其中,中国市场销量为133.9万台,同比增长129.3%,占全球的比例提升至17.0%,销量增幅远高于全球。汉王电纸本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增长170%以上。 针对规模大、涨幅稳定的海外市场,汉王早已制定了全新品牌Penstar出海战略,积极在海外电商渠道布局,于2024年8月开启北美市场销售,并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成功首秀。 此次展示的Penstar eNote电纸本,承袭了汉王始创的减屏层设计,具备专业手写和数字阅读等专业应用,上市后迅速在北美市场俘获用户青睐,广受好评。此次,Penstar在CES的正式亮相,不仅代表汉王电纸本海外线上、线下多渠道体系建设全面加速,更展现汉王擘画全球电纸本市场蓝图的雄心。 此外,汉王仿生扑翼机器鸟是全球首款商业化的自主飞行扑翼仿生飞行器,自2019年上市以来风靡全球市场,覆盖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及日韩等地。 GoGoBird 3010“金雕”是汉王最新款仿翼机器鸟,集仿生飞行、智能传感与AI技术于一体,搭载高清图像实时回传等新技术,具备自主避障、定高飞行、体感操控、直线飞行及复杂飞行动作表演等能力,是具身智能领域的代表性产品。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汉王仿生鸟以其隐蔽性特点深入行业应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在CES现场,汉王也为大家展示了业内领先的数字签名、输入法、OCR等技术和行业解决方案,助力全球数字化可持续发展。 其中汉王原创手写汉字识别基于它和签名板、签批屏软硬一体定制开发的数字签名解决方案,能准确识别签名时轨迹压力、速度等各种动态特征信息,助力客户安全、准确、便捷地实现电子签名审批功能。
01-09

BOB半岛人文经济一线观察|产业前沿看科创

BOB半岛  新华社南京7月8日电(记者柯高阳)高温天气来临,南京的用电负荷处于高位。国家电网南瑞集团的实验室里,一场负荷模拟测试正在进行:“虚拟电厂”的控制器远程调控,将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中央空调温度上调2到3摄氏度,夏季用电尖峰时段的用电负荷得到降低,电力供应保障更加平稳。   南瑞集团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工作中。新华社发(孙中元 摄)   用电负荷智能管控的实现,得益于南瑞集团研发的“虚拟电厂”系统。“过去为了保障电网安全,有时不得不执行拉限电措施。有了这套系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柔性调节。满足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工程师金玉龙介绍,目前“虚拟电厂”系统已在江苏、山西、宁夏等地示范应用,可以在不新建发电厂的前提下,更好地释放存量电力的潜能。   从1973年成立的水利电力部南京自动化研究所,到如今我国能源电力领域的龙头企业,南瑞集团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电力事业的高速发展。世界首套±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阀及控保系统、500千伏统一潮流控制器、500千伏直流断路器、巨型水电站监控系统……历经50多年的创新发展,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在这里被攻克。   从点亮灯泡,到点亮产业,如今的电力系统已发展成为庞大复杂的工业体系。其安全稳定运行是“国之大者”,亦是世界级难题。   大风侵袭、雷电干扰……怎样减少这些情况对电网的影响?7月初,南瑞集团对一款新型电力系统设备进行验证。走进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墙面和天花板上遍布白色凸起的泡沫材料,仿佛进入了“异度空间”。   南瑞集团自动化设备电磁兼容实验室,科研人员在进行辐射发射实验准备工作。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这些泡沫材料不是为了消音,而是主要用于吸收射频电磁波,模拟没有电磁污染的环境,所以也被称为‘电波暗室’。”实验室主任肖保明解释,这里可以模拟各种特殊环境下电力设备的真实情况,从而为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转保驾护航。   科研人员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换来一个又一个技术突破。如今,南瑞集团在特高压、柔性交直流输电、大电网安全稳定、电网调度、继电保护等核心技术国际领先,累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86项。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提档升级。在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南瑞智能制造生产区,12条板件生产线、5条装置生产线正开足马力——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车间里,板件生产线并行作业,平均每分钟就能生产1块板件。   南瑞集团生产线上的协作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柳文惠 摄   板件是电子自动化的核心产品,类似于电脑主板,安装上处理器、电容、电阻等元器件后,就成了供各行各业使用的控制设备、安全稳定设备。“今年我们试制的新产品数量比去年增长20%左右,板件的类型也扩展到800多种,对生产线的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南瑞集团生产中心主任黄宏清介绍,通过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生产周期得以进一步缩短,目前的板件年产能超过200万块。   2023年营业收入515.73亿元,研发投入34.59亿元,获得专利授权400项……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上市公司国电南瑞的主要经营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跑出发展“加速度”。   产业集群,聚合成链。在南瑞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南京市集聚了智能电网相关企业1200家,产业集群覆盖发、输、变等九大关键产业链环节,产业规模超过3600亿元,占到全国市场的80%。   此时,站在行业前沿的南瑞集团将目光瞄准了新兴业务领域。“双碳战略背景下,以风能、太阳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和新型储能发展空间广阔。”南瑞集团战略发展部副主任王志诚说,南瑞集团将加快布局新兴业务、加强新能源技术储备,为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贡献力量。
01-09

BOB半岛心相近丨中越务实合作跑出“加速度”

BOB半岛  新华社河内/南宁8月20日电 心相近|中越务实合作跑出“加速度”   新华社记者胡佳丽 黄耀滕 孙一   一趟又一趟中越快速通关班列(以下简称“中越班列”)满载化工品、机械设备等中国产品,驶抵越南安员站;一车又一车越南榴莲、菠萝蜜接连通关,从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进入中国市场;本月初,从越南胡志明市到芽庄的新列车投入试运营,当地乘客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先进和舒适;在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上半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再创新高……今年以来,山连山、水连水的中越两国,在务实合作之路上跑出“加速度”,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2024年3月8日,一列满载340吨电力铁塔的中越班列从广西南宁国际铁路港开出,发往越南河内。这是广西首次开行电力铁塔专列。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积极探讨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口岸基础设施‘硬联通’”,“提升智慧海关‘软联通’”,“携手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越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苏林举行会谈时,这样为深化两国务实合作指明方向。   会谈后,双方还共同见证签署关于党校、互联互通、工业、金融、海关检验检疫、卫生、新闻机构和媒体、地方、民生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   “硬联通”推升经贸投资热度   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表示,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国家主席对越南进行历史性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当前,中越双方正全力落实此访中两党最高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和联合声明精神,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推动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取得良好开局。   在越南首都河内,白天里,卖花流动摊遍布大街小巷。夜晚的鲜花批发市场也是车水马龙。新华社记者 刘天 摄   越南中国商会会长顾朝庆告诉记者,今年前7个月,越南果蔬对华出口额不断攀升,双方在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合作也日趋紧密。与此同时,在越南吸引的新增投资项目数量上,中国排名第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企业对越南市场的重视。这些项目为北江、北宁、平阳等地工业园区创造了大量本土就业岗位。   中国已连续多年保持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以来,中越经贸合作发展势头强劲,前7个月双边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逾20%。   随着双方合作领域持续拓展、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中越跨境货物运输保持高位运行。据统计,截至8月18日,广西始发中越班列今年累计发送7850标箱,同比增长15倍。   2023年12月9日,人们在越南河内乘坐由中企承建的吉灵-河东线轻轨。新华社记者 程一恒 摄   广西铁捷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中越班列向越南出口汽车零配件、陶瓷电容等产品。公司业务经理黄鸿俊告诉记者,中越班列“方便快捷、运输成本更低”,“提升了我们产品的竞争力,也为我们开拓海外市场争取更多机会”。   7月底,在胡志明市西贡河畔,巨大电子屏幕上播放着一则TCL广告,广告语为“梦想开始的地方”。这个中国科技品牌正在庆祝“出海”25周年,而越南正是TCL全球化布局的第一站。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说,在满足越南和东盟市场需求的同时,TCL计划进一步在越南整合资源,打造可辐射东南亚乃至欧美市场的区域制造和供应链中心。   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下属人文与社会科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阮增毅告诉记者,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加快越中两国战略对接合作,更好服务两国经济发展、更多惠及两国人民,而清洁能源、电商、物流等领域将作为新的增长点,推动越中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软联通”让“两头甜”更甜   眼下正是越南菠萝蜜和榴莲等水果上市的旺季。“我们现在每天都会从友谊关口岸进口一两柜越南菠萝蜜、十几柜越南榴莲。”广西胜航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业务员周仙霞告诉记者。   友谊关口岸位于广西凭祥市,见证了今年以来越南农产品输华的快速增长。来自越南的“甜蜜”丰富着中国消费者的味蕾,中国市场的潜力也让越南供应商尝足“甜头”。   2023年9月15日,在越南多乐省一家榴莲加工厂,一名工人给榴莲称重。新华社发   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越南果蔬对华出口额达21亿美元,占越南果蔬总出口额的64%。其中,越南榴莲对华出口额达12.2亿美元,同比增长46%,占越南榴莲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92.4%。   “两头甜”的背后,离不开检验检疫政策和贸易便利化措施的支持。在友谊关口岸,通过“智能查验辅助管理系统”,数字化方式减少了货物等待时间,提高查验效率;通过“智能检疫处理系统”,数字化、全留痕的检疫流程取代了“线下跑腿”。   目前,中越智慧口岸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建成后又将提高口岸通行能力的“智慧指数”,为双边贸易投资按下“加速键”。“智慧口岸项目依托卫星导航和5G技术,将实现集装箱无人驾驶运输车辆、自动化吊装设备、集装箱检查系统、智能审图系统的集成及统筹调度,最终实现中越进出口货物24小时全天通关。”友谊关海关副关长高辉说。   “双向奔赴”活力澎湃   越南游客在广西防城港享用中国火锅,在凭祥步行街买衣服;中国游客在河内品尝越南米粉,在下龙湾欣赏越南美景……今年上半年,中越跨境旅游的“双向奔赴”活力澎湃。   今年暑假,来自中国广东的黄姚琳和好友相约到越南胡志明市旅游。“5年前我第一次来越南旅游时只来得及在北部和中部游玩,这次特意来到南部,想完成一次完整的‘穿越’之旅。”与5年前相比,如今多处景点和餐馆可见中文提示,酒店有了会中文的工作人员,提升了中国游客的旅游体验。   2023年3月15日,越方工作人员在越南谅山省的友谊国际口岸手捧鲜花欢迎中国游客。新华社记者 胡佳丽 摄   据越南国家旅游局统计,今年5月,越南接待中国游客35.7万人次,中国成为越南入境游第一大客源国。   口岸交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快捷查验加快通关效率,也持续带热中越“边境游”。防城港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仅一河之隔。防城港东兴口岸是见证中越游客“双向奔赴”的重要口岸。   2023年9月8日,市民在广西南宁一家越南粉店用餐。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8月17日,口岸开关不久,越南导游阮氏金就带着旅游团过关,开启中国之旅。“中国是越南游客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她说,现在每周都要带两三个旅游团来中国,“很多人对旅行体验非常满意,回国后还会推荐给自己的亲友”。   越南游客梁氏幸在东兴游玩了两天,意犹未尽:“这边风景美、环境好,还方便,通过东兴口岸很快就能返回越南。”   2024年7月5日,越南游客在大理洱海边骑行。新华社记者 王贤思 摄   去年12月底,广西防城港至东兴铁路开通运营,东兴市这座中越边境城市从此接入全国铁路网。越来越多越南游客选择搭乘这条高铁线路,转往中国其他旅游目的地。   “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动人旋律唱出中越两国山水相连的睦邻情谊。随着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继续扩大,中越之间的“双向奔赴”将更踊跃、更广阔,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不断走深走实。
01-09

BOB半岛18户企业入选第五批云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

BOB半岛  记者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经企业申报、州(市)工信部门推荐,省工信厅组织审核、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综合研究、网站公示等程序,日前确定了第五批云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户。   18户企业及其产品名称分别为:昆明电缆集团昆电工电缆有限公司阻燃耐火环保交联电力电缆,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水下高频声呐,昆明铂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铂铱合金显影环,云南多宝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阻燃环保防蚁交联电力电缆,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白药气雾剂,昆明积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硫糖铝混悬凝胶,云南变压器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气化铁路牵引变压器,中铝铝箔(云南)有限公司电子、电力电容器用系列超薄铝箔,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微光像增强器,曲靖阳光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低氧碳抗光衰高纯单晶硅片,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锌合金,云南腾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心脉隆注射液,云南云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40.5千伏及以上高原型环保开关控制设备,云南锡业锡化工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四丁基锡,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灯盏生脉胶囊,云锡文山锌铟冶炼有限公司原生铟(铟锭),西双版纳曼列橡胶有限公司高端轮胎用特种胶,大理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发酵乳。   制造业单项冠军是指长期专注于特定细分领域,生产技术或者工艺水平国内领先,单项产品(生产性服务)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行业前列或者省内第一的企业。2024年,云南省在2016年以来开展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云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支持引导制造业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精耕细作、创新发展,夯实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记者 陈晓波)
01-09

BOB半岛勇作“追光者”——高德红外摘“芯”记

BOB半岛  这是2月28日拍摄的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能见度不到100米的浓雾天气里,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通过机上红外探测系统,公安交管部门能清晰“看到”高架桥上缓行的车流,并有针对性地作出决策。   在物理学中,凡是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会依据温度的不同对外辐射电磁波。利用这一特性,红外探测技术成为突破人类视觉障碍探测物体的利器。高灵敏度、高可靠性、高分辨率的红外探测核心器件更是各国角逐的焦点。   20多年来,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红外”)从零起步、不等不靠、勇往直前,成功研制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外探测器芯片,有效打破国外垄断,解决国内重大需求。   十年磨一“芯”   位于武汉的中国光谷,新春开工正忙。高德红外终端生产线上,身穿静电服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一款观瞄型热成像夜视仪。透过生产线测试屏幕,只见影像正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亮度和色块。   2月28日,在高德红外智感科技民品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对红外热成像仪进行程序烧录。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你看,脸部整体高亮,但戴眼镜的地方就偏黑,这是因为散发的能量温度不同。”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介绍,红外探测器芯片可以把肉眼不可见的红外线,转化为光电信号和成像,帮助人们更好洞悉身边环境。“这款夜视仪很受户外爱好者青睐,很快将出口海外。”   黄立(右三)与科研人员在高德红外生产调试车间忙碌(2020年2月11日摄)。新华社发   作为红外行业领军企业,高德红外年产各类红外产品150多万台,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民用热成像市场的占有率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这些放在十多年前,简直是难以想象。   高德红外成立之初主要用进口芯片组装工业用红外测温仪。由于国外出口管制,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只能进口最低端的芯片,且数量少、价格高、交货周期长。“卖给你的芯片连售后都没有,你爱要不要。”黄立说,即便这样,2008年高德红外还是遭遇进口芯片断供。   “芯片就是‘心脏’,没有它,企业的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里,随时可能死亡。”黄立逐渐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于是,高德红外开启了漫漫“追芯”路。   “从零起步,任何一个技术难点都会让你‘卡壳’。”2009年入职高德红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周文洪说,氧化钒是制造红外芯片的基本原料,它的配比及加工时的温度、气压等直接关系芯片性能。没有技术参考,科研人员只能“硬刚”,“耗时2年多、1000多次试验,相关问题才得以攻克。”   缺技术,就翻遍资料文献寻找蛛丝马迹;缺设备,就借用外地专业院所机器开展样品研发;缺材料,就托人东挪西借,有一点用一点;缺资金,就提高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上市募资全部用于研发……   历经9年多时间、投资近20亿元、突破数百项技术难题和数千项工艺难关,高德红外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制冷单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于2017年成功面世,2018年实现量产。这一国产红外芯片的问世,直接将同类型进口产品价格拉低50%以上。   攀登无止境   走进高德红外产品展厅,几十款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红外探测器映入眼帘。它们有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却集成了传感器等重要设备;有的被厚重金属外壳包裹,可适应零下200摄氏度的极端工作环境;有的可装载在其他设备上,能够高灵敏度、全天候、全被动工作……   这是2月28日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拍摄的展品。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一款款红外探测器,展示了高德红外的技术实力,更彰显着企业坚定自主创新、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决心。   这是2月28日在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厅内拍摄的展品。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黄立介绍,高德红外在生产出单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时,少数国家已掌握双色百万像素红外探测器芯片技术,我国在此方面与之差距明显。   红外芯片要实现从“单色”到“双色”突破,并非易事。高德红外芯片研发负责人刘斌介绍,红外芯片要通过读出电路,将光转化成电子后,采集放大并以视频格式输出。这需要电路与芯片互联互通。一个双色芯片有130多万个像素,每个像素都有一个焊点,要在蚕豆大小的芯片上制备如此密集的焊点并确保互联互通异常困难。   刘斌说,焊接双色红外芯片的倒装焊接机精度要求在1微米以下,而当时国内只有3微米左右倒装焊接机,且无法进口高精度设备。高德红外研发人员只好不停地试验、总结、修改方案。最终,一举攻克了让130多万个像素点连通率达99.99%以上的微组装技术难题。   从单色百万像素芯片到双色百万像素芯片,高德红外瞄准国际领先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歇。目前,该企业已搭建起非制冷探测器、制冷型碲镉汞及二类超晶格3条完全自主可控的批量生产线,具备多种型号探测器芯片的研制生产能力。公司核心器件技术水平已与西方国家第一梯队持平,并成功实现核心器件全面国产化。   融合再跨越   2月22日15时02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一架无人机在空中巡查发现,雄楚大道高架往关山大道方向的匝道有车辆因道路结冰陷车,导致拥堵。公安交管部门随即派出警力铲冰除雪,15时20分,道路恢复畅通。   “这架无人机之所以如此精准,因为它有双‘高清红外眼睛’。”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实时回传的高清红外画面,指挥中心能够全天候掌握道路结冰、交通拥堵等路况信息,进行科学决策。   正是因为中国自主红外芯片的突破,红外热成像技术才大范围普及。目前高德红外部分型号的红外芯片成本已降到几百元,随着红外核心芯片小型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大批量生产的实现,红外科技产品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契机,也为千行百业的迭代更新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自动驾驶集成红外模块,可穿透黑暗、雨雾精准发现行人,保证驾驶安全;智能空调集成红外模块,可根据人员数量、方位、姿态调节风向风速,既节能又精准;电力线路检测整合红外模块,可更快发现温度异常和隐患,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高德红外的探测器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测温、工业测温、安防监控、消防救援、户外运动、自动驾驶等领域。   2月28日,在高德红外智感科技民品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在操作设备对红外模组进行数据采集。新华社记者 杜子璇 摄   当前,高德红外正全面打造红外“芯”平台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不同行业、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红外技术的规模化、多样化、普及化和消费化,共同打造红外生态圈。   “有人跟我说,红外芯片研发是国家的事,民企没必要折腾,但事实证明,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立自强,每个人都义不容辞。”黄立说,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推进自主创新,高德红外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在高德红外园区中心花园里,镌刻着这样一句话,往来员工会不由自主地抬头看看。“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机遇,我们不能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不少员工如是说。   文字记者:李鹏翔、徐海波、王自宸   视频记者:余国庆、饶饶、潘志伟   编辑:储兴华、王化娟、郑雅宁、张浩波、徐金泉、侯帮兴、郭洁宇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01-09

BOB半岛中国企业亮相日本高性能材料周

BOB半岛  新华网东京11月4日电(记者胡晓格)第十五届高性能材料周东京展近日在千叶县幕张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百余家中国企业参展,展示了金属、塑料、喷涂以及可持续材料等领域的最新技术和高端产品,中国企业正加快开拓日本高端制造业市场的步伐。   作为连续多年参展的“老朋友”,中国石化携多种高性能材料亮相本届展会并举办新产品专题演讲,备受国内外业界关注。据中国石化化工事业部合成树脂与合成橡胶室经理赫炜介绍,在此次展会上新发布的生物基聚乙烯和聚丙烯原料吸引了多家日本企业关注。“中国石化生产的很多产品,比如用于制作超薄电容膜的高纯度聚丙烯、食品级片材的高透明聚丙烯以及医疗化妆品级容器的注塑料等产品均受到日本市场欢迎。”他说。   10月29日,在日本千叶县幕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五届高性能材料周东京展上拍摄的中国石化展台。记者胡晓格 摄   赫炜说,除了日常消费品外,中国石化推出的低气味、轻量化汽车材料及可实现全循环利用的耐候地膜等高端特色产品也备受关注,今后将面向日本市场推出更多的生物基聚烯烃和绿色可循环原料产品。他表示,未来中国石化将继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推出更多高端化、差异化产品,让更多“中国制造”走出国门。   金发科技长期深耕日本市场,本次参展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重点展示了废旧汽车闭环回收应用技术,此外,还展示了首创的透光保险杠材料,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   10月29日,在日本千叶县幕张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五届高性能材料周东京展上拍摄的金发科技展台。(图片由金发科技提供)   金发科技株式会社社长伍枝林说,目前,金发科技已在美国、欧洲、越南、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逐步扩大业务版图,把日本市场作为公司全球布局的重要一环,金发科技已与日系知名汽车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未来将进一步扩大日本市场份额。
01-09

BOB半岛中国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基地正在乐亭崛起

BOB半岛  中国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基地正在乐亭崛起   ——京企“抱团”落户壮大河北县域特色产业③   车间里,焊花飞舞;堆场上,打包成垛的钢管闪闪发光……1月10日,河北乐亭经济开发区,华北康港钢构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建筑支护装备产品和钢结构产品。   “这是给河钢集团生产的风道除尘系统,已经接近完成了。那边还有为桥梁建设生产的模板、脚手架产品。”公司经理于荣立介绍。   华北康港钢构有限公司原本位于北京市通州区,2016年决定搬到乐亭,2017年在乐亭经济开发区建厂,2018年新厂投产。“搬迁到这里,主要是由于乐亭对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十分重视,而且在钢铁原材料、上下游企业配套等方面有很大优势。”于荣立介绍。   2016年与他们同时决定从北京搬来的建筑支护装备企业还有3家,华北易安德脚手架制造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他们看中的是乐亭的运输优势,当地的海运能够代替北京的陆运。以运到广州的脚手架为例,一吨能省下300多元运费,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乐亭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为农业大县,近年来希望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机遇,依托北京产业转移,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产品应用广泛、资本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得知北京建筑支护装备企业有外迁意向后,乐亭进行了主动对接。2016年,时任乐亭县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局长带队赴京进行了一次组团拜访。他们现场介绍了乐亭的地理、交通等方面优势,乐亭相关企业还拿出了利于建筑支护装备产业更好发展的数据。这让康港、易安德等企业下定了搬到乐亭的决心。   据了解,乐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毗邻京津,境内港口航线丰富,物流成本低;县域内钢铁、精密铸件等配套企业集中;营商环境好,让企业少跑腿、少折腾、少等候,项目能够快推进、快达产、快见效。   企业落地后,乐亭县成立了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企业发展遇到问题随时到县委、县政府推门进、当面谈。各部门围绕项目建设全周期,打造审批快、执法公、政策优、服务好、配套全的发展环境。   易安德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239天,天津鑫烁钢构唐山亿宁项目利用现有厂房2个月实现产品下线……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在乐亭县快速发展起来。   华北康港钢构有限公司的巨大车间里,焊接机、激光切割设备等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搬来乐亭,华北康港钢构公司新购置了大功率激光切割机和大型吊装设备等,在桥梁模板、钢结构等方面创新发力,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北京地铁等大型桥梁隧道工程。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加50%。2024年,他们将新建一个近百亩厂房,继续扩大生产。   华北易安德脚手架制造有限公司与中铁、中建、中交、铁建等国内大型建筑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推出了首创的钛铝合金模架支撑体系,应用于奥运场馆建设等,产品远销拉美、东欧等地。   在4家京企的带动下,新的企业不断从京津等地搬来。   1月10日12时,乐亭经济开发区乐亭源美模架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前,打包好的脚手架正在等待运输。“昨天,我们刚发了两个到英国的集装箱,里面是我们生产的脚手架。今天,又有新的货物需要发送。”该公司质量经理王乐说。   该公司原本位于天津市。2019年,企业负责人到乐亭考察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后深受触动,一个星期内就决定搬到乐亭。2020年,该公司完成注册,2021年底实现投产。   落户乐亭后,公司告别了传统的生产设备,购置了7台激光切割机、8台焊接机械臂,实现了高效、自动化生产。“近两年,公司接到的大订单明显增多。我们准备扩大生产,新的厂房正在设计中,年内将建成投用。”王乐说。   公司员工也习惯了在乐亭的生活。“公司到乐亭县每天都有班车,半小时左右就能到达,非常方便。原本在天津居住的老员工也渐渐熟悉了乐亭环境。公司效益好了,他们的生活将会更好。”王乐说。   河北乐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当地的统筹指挥下,园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优势,重点围绕耗钢产业通过集群化引入、园区化培育、品牌化发展等措施,实现了建筑支护装备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园区内共聚集相关建筑支护装备企业30余家,年产值突破50亿元。   乐亭还通过实行零成本注册、无偿提供经营场所等方式,成功吸引北京德盛九合、北京盛明建达等基建物资租赁企业落户运营,把产业链不断向外延伸。   在乐亭经济开发区,建筑支护装备企业之间合作紧密,配合默契:企业建设所用钢结构优先在园区购买,焊接所需的氩气充分利用钢铁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他们之间形成了订单共享、原料团购的良性互动局面,自身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为推动建筑支护装备企业合作得更加紧密,2021年12月30日,乐亭县建筑支护装备协会成立。华北康港钢构公司负责人担任会长,乐亭源美模架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担任秘书长。   “康港在技术上有优势,源美在产品出口方面有经验。希望在这两个来自京津的企业带动下,乐亭的建筑支护装备产业能够继续做大做强。开发区也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乐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乐亭县建筑支护装备协会会员单位总数达55家,几乎覆盖了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全链条。   “协会除了发挥政企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建筑支护装备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外,还将着力做强产品质量与区域品牌,制定地方团体标准,开拓国内外建筑支护装备市场等。”于荣立说。   随着乐亭县钢铁行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生产要素配置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对建筑支护装备产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乐亭县将努力建成中国北方地区知名度最高、产品质量最优的建筑支护装备生产及租赁企业聚集地,打造中国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基地。(记者 曹智)
01-09

BOB半岛兰石集团全力打造“数字孪生车间”发展新质生产力

BOB半岛  原标题:生产向“新” 发展提“质”   ——兰石集团全力打造“数字孪生车间”发展新质生产力   兰石集团数字化焊接车间。(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清同   3月20日上午,兰石重装炼化公司下料车间,板材库上方的天车自动吊起钢板,转运到指定位置。生产线上,一台台激光切割机自动切割着钢板。   无人参与,也不见有人操作,这些机器是怎么完成作业的?   “请到兰石数字化指挥中心来。”带记者参观的“90后”小伙、兰石爱特互联网科技公司创新共享中心研发工程师段晓磊说。   来到兰石数字化指挥中心,约半个篮球场大的数字屏幕映入眼帘。段晓磊轻点鼠标,兰州集团本部、兰石重装炼化公司、生产车间、生产设备的数字模型及控制指挥系统依次展现在大屏上。点击到“智能天车综合操控平台”“下料数字化车间”选项,板材库和激光切割机的生产画面模型展现眼前。   “我们通过数字建模技术,实现了集团本部、厂区、车间、设备的1∶1数字孪生,实现了从实体工厂到数字工厂的‘映射’。”段晓磊说,以下料数字化车间为例,通过采集生产现场的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自动排版套料,优化激光切割机切割钢板的路径,不仅提高了原材料利用率,还能进行故障预测,避免非计划停机。这一系列数据生成指令自动传达给生产线,指挥机器作业。板材库天车的自动化也是同样的原理。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赋能,激光切割机切割钢板的利用率达到90%左右,比有资料记载的利用率70%提高了约20个百分点。智能天车也不需要人操作,提高了效率,降低了风险。”段晓磊说,“更重要的是,机器误差率也进一步下降,产品品质持续提高。”   数字孪生体是与实体世界对应的数字化表达方式。比如我们的手机、车辆等,可通过数字建模技术,实现1∶1孪生,让它拥有一个完全一样的“数字双胞胎”。这个“数字双胞胎”能够在数字空间中采集、分析、模拟与预测其物理实体未来的动作,并对其运行进行综合管理和智能优化。   2023年3月,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进程,实现多个管理系统集成应用,更好利用数据分析对生产车间、生产设备进行远程维护、故障诊断等,兰石集团选定兰石重装炼化公司作为试点,启动了“数字孪生车间”项目。兰石爱特互联网科技公司迅速投入工作,积极开展需求调研、厂区建模、设备数据采集等多项任务。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构建了一个覆盖集团本部、兰石重装炼化公司、车间以及设备的数字孪生体系,相当于把兰石集团装进了计算机,以虚映实、虚实融合、同频共振,推进生产向“新”,发展提“质”。   十字焊接机是一款自动化焊接设备。   它的数字孪生体在“数字孪生车间”内,被大屏前的生产管理人员实时关注。轻点鼠标,它可以被任意旋转、拉伸,它在轨道上的位置、旋转角度、焊接的工件、用电量、开机时长、综合利用率都能及时监测。依据它的情况,及时优化它所“映射”的生产车间的孪生“实体”,并对车间下一步优化排产生成方案,提高运行质效。   90度弯管机也是一种自动化焊接设备。   依靠它的数字孪生体,生产管理人员可利用“数字孪生车间”系统,对其电压、电流状态实时监控,并将其与预设的工艺参数进行精确比对,能够准确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合格,是否处于安全生产限制范围内,助力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同时,该系统还具备自动记录异常数据的功能。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可追溯到具体哪个生产环节偏离了工艺参数。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管理人员反馈到工艺编制人员,优化生产工艺,对设备生产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管理。   还不仅如此。   针对兰石集团自主研发的一款快锻压机,兰石爱特互联网科技公司创新共享中心算法研发工程师邓烜堃和同事,还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将其数字孪生体装入计算机,监测其运行中的各种压力数据,并进行压力仿真,能够在1秒内完成10次受力仿真,对现有设备日常维护和后续产品优化设计都提供了宝贵数据。   邓烜堃介绍,以快锻压机为例,在产品设计初期,需要进行力学仿真,这一过程以往需要耗费3至4个小时,处理数百万个数据点才能得到结果。然而,现在通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将数据点数量从数百万个优化至约五万个,降低了仿真难度、提高了仿真速度。   针对安全生产,“数字孪生车间”特别设计了动态捕捉模块,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在生产车间的危险区域设定了电子围栏。一旦人员或设备进入这些被限定的区域,包括发现人不戴安全帽、工服穿戴不合规定等问题,系统会立即触发报警机制,助力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问题,有效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   经过一年的研发、建设与应用,兰石重装炼化公司“数字孪生车间”已构建9个模块。不仅覆盖了生产、用能、安全、销售、交付等关键环节,还实现了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与智能化管理。目前,该“车间”仍在持续优化提升中,以不断适应和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   今年3月,兰石爱特互联网科技公司还组建了创新共享中心,推动数字孪生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中心主任冯靖宇说,过去,我们分析得出的数据主要服务于人,为人所解读。未来我们将借助大模型,让数据直接呈现给机器,使机器能够自主学习、分析这些数据,并通过机器指挥机器的方式,实现“黑灯”工厂的愿景。这种转变将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制造迈向工业“智”造新高度。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总部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科兴路西段606号

电话:0086-28-82091028

电子邮箱:admin@tianyihe111.cn   

版权所有:BOB半岛·综合(中国)官方网站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服务支持 | 滇ICP备92203928号-1

BOB半岛电子移动端